《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金小莫)讯,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人均寿命延长等多因素作用下,作为全球人口大国的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也将拥有全球最大体量的老龄人口。
据世界卫生组织于2016年出版的《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到2050年,中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040万人;另据国家民政部、卫健委等部门统计,我国当前已有2.49亿老年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也超过了4000万,皆为全球之最。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如何在经济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年会上表示,中国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潜力巨大,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朝阳产业。他同时强调称:“市场是开放的”。
目前,我国的养老产业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模式,相关的探索与实践正在进行。也可以说,这完全是一片新生的市场。
为了解可能的养老模式、产业机会及由此延伸的新生业态,日前,《科创板日报》记者走访了该行业早期探索者福寿康(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下称:福寿康)。据公开资料,福寿康成立于2011年,截至2020年,其在全国逾36个城市布点,年服务量超千万人次,服务规模显著领先于同业。
三种模式
我国的养老模式可细分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记者注:即养老院)三类。有数据显示,其中居家养老约占比96%,社区养老占比3%,机构养老占比1%。
4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介绍称,我国的老年人大多为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了“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所以,我们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重点还是放在居家和社区。” 王海东表示。
福寿康方面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解释称,此三种模式构成一倒金字塔结构,其中最主要的养老模式为居家养老,随着老人逐渐高龄、身体机能退化等,当老人对养老的要求超出家庭承受能力时,居家养老再逐渐向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演进。
因而,在业内,社区养老也被称为“家的延伸”,机构养老则被认为是“神经末梢”。同时,养老链路越往后端移动,越需要多种社会资源的支持。因此,从市场规模、财政负担来说,居家养老都是养老产业的基石。
送服务上门的居家养老
需要注意的是,居家养老并不等同于家庭养老。在居家养老模式下,养老由家庭、社会、政府共同承担,老人自己解决居住问题,同时可向社会机构购买各种护理服务,比如医疗照护、康复护理、上门助浴等,政府则提供一定的财政补助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管。
在位于上海市普陀区远景路的一处小区内,《科创板日报》记者见到了一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上海康普医疗护理站。“这是福寿康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的第一家医疗护理站。”有关人员介绍称,也可能是全国最早一批、可提供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护理站。
从外在的形象来看,这里与一般的快递站并无不同。站点工作人员通过网络接单、经过初步筛选配对后,向护理人员派单,后者经手机接单,并在指定时间内前往客户家中、完成护理服务,最后,质控评估人员将进行回访、确保服务落地并完成费用结算。
“福寿康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整套居家养老服务已实现‘互联网化’。”站长崔亚婕对记者表示,在操作形式上,这和家政、外卖快递有相似之处,但二者本质上却大不相同。
一则,居家养老服务涉及的相关方更多,并与政府监管紧密绑定。这主要体现在护理服务申请、费用结算上。
崔亚婕介绍称,护理服务一般以参保人个人或家属向街道、居委会提出申请,后者汇总需求后再由第三方机构(如医院)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符合特定要求的申请才会被下发到站点。护理服务的具体内容也需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按需提供项目及频次。
在费用结算上,由于上海已从2017年开始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下称:长护险,记者注:长护险制度是指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对经评估达到一定护理需求等级的长期失能人员,为其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符合要求的老人仅需自费10%,另90%由医保统筹支付。也因此,整个服务过程均受到医保系统的监管。
二则,居家养老对护理人员有着更高的能力要求。崔亚婕称,站点的每一位护理人员都需经过专业医疗护理培训、持证上岗,并在服务过程中定期开展在岗培训,站点也建立了每位护理员的档案管理系统,以备检查,确保用人合规合格。